也许他只是受不了自己发的东西,就像我们有时发朋友圈或微博,总是发完删,删完后悔是一样的。这种现象可以被称作“不接纳”,不接纳在社交平台上被展示的自己。
就像我们回去翻翻早年的空间状态,总会有“我发的都是什么鬼!”的感慨。这是成长的必经阶段,也是人格逐渐发展完全的过程。但同时还有另一种的“不接纳”,不关乎成长,而是关乎安全感。
这成为了不发朋友圈的第二个原因——拒绝自我暴露。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社交平台也就成了我们自我暴露(自我展示)的一个窗口。就像那句台词里说的:“想知道女孩子想什么还用猜么?全写在她的个人空间里了。”
说道自我暴露就要提到“周哈里窗”——由心理学家提出,将人的内在分为4个成分,开放我,盲目我,隐藏我,未知我。就像一面被分成四部分窗户。 每个区域的分配并不是平均的,同时四个部分缺一不可,社交平台中自我形象的展示属于“开放我”的部分。而不发朋友圈就是要确保自己的“隐藏我”不被他人知晓。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暴露越多,心理健康的程度是越高的,因为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安全感去冒着可能被否认或伤害的可能。
每天都发朋友圈是什么心理
2、万事通型 在这个资讯大爆炸的时代,不断获取信息,在交际中获得发言权,从而拓展自己的圈子,是一种高层次需要。但有时也是自卑感强的表现,希望通过独到的观点获得认同,从而降低孤独感,获得社会支持。建议分析自卑的来源,与身边积极乐观的人建立固定的朋友圈。
3、发泄型 偶尔宣泄对生活的不满能减压,但常常如此就要注意调节情绪了。这类人的不满更多源于内心负面情绪的投射。他们常会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别人,让人不喜欢。建议这类人多找身边最亲近的人倾诉,获取理解和包容,缓解焦虑,释放压力。
4、看客型 人都有社交的需要,当大家都玩微信时,从众心理会促使人们赶潮流,避免落后,体现存在感。也有人不自信,不愿发表意见,担心自己的见解得不到认同。不妨尝试适当表露自己,不但能缓解孤独,提升幸福感,还可强化和拓展人际关系。
“晒”俨然成为朋友圈的生态规则,不晒,你刷朋友圈图什么?心理学家称朋友圈“晒”是一种病,有心理问题。
至于那些你感觉不怎么发朋友圈的人,也许是别人早把你删了。
微信上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往往是那些行事低调、注重个人隐私或有着特定生活和工作方式的人。 首先,这类人可能性格较为内向或者行事低调,他们更倾向于在现实生活中与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而不是在社交媒体上广而告之。 他们可能觉得,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趣事和心得感悟,无需通过朋友圈来展示,而是更愿意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传递情感和信息。 其次,不发朋友圈的人可能非常注重个人隐私。 在他们看来,朋友圈虽然是一个便捷的社交工具,但同时也可能泄露个人的生活细节和隐私信息。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或者保护自己的安全,他们选择谨慎使用或者不使用朋友圈功能。 例如,一些从事敏感职业或身处特殊环境的人,可能会刻意减少在社交媒体上的曝光,以防止个人信息被滥用。 最后,还有一些人由于工作繁忙或者生活方式特殊,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经营朋友圈。 他们可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或者追求一种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远离社交媒体的喧嚣。 对于这些人来说,朋友圈并不是一个必需的生活组成部分,他们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上。 总的来说,微信上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可能是由于性格、隐私需求或生活方式等多种原因导致的。 他们并不需要通过朋友圈来展示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交方式和生活态度。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理解并接纳这种差异。
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生活比较低调,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多的被人关注,天天发朋友圈的人比较喜欢交朋友,就想晒一晒自己每天发生的事情,喜欢别人关注自己。
这两种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只不过后者是让放到人知道而已。 但无论是哪一种,我认为幸福是自己拥有的,不需要晒。
本文地址:http://awk.q16k.com/article/a04a7a6d9c2246b3a54d.html